化工故事|沈化首任厂长杨浚二三事

时间:2019-01-30 15:2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受中央委派负责接管城市工作的沈阳军管会主任陈云,深知沈阳及东北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支援平津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经过实地考察和综合考虑,决定沈阳兵工厂、冶炼厂、重型厂、化工厂、车辆厂、机床厂、橡胶厂和造纸厂为八大战略工厂,需要率先恢复生产,这些工厂不仅是东北也是全的战略命脉。



    沈阳化工厂全面恢复生产刻不容缓。11月4日,沈阳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杨浚为军事代表,带领4名不懂汉语的朝鲜族战士进入工厂。当时沈化有4个大的分厂,已经停产一年多了,有的生产设备被拆卸运走,留下的设备残破不堪,工厂只剩一名留守人员朱连吉和8名技术工人。杨浚依靠几名老工人,又很快找回被国民党遣散的、尚在沈阳地区的3名技术人员和200多名工人,他和工人座谈并给他们鼓劲。电解工杨惠、蒸发工张锡山、盐酸工葛尚洲、蒸煮工王洪轩、动力工赵仕玉、电力工田仁丰等工人听了杨浚的话很受鼓舞,他们把行李搬到工厂,大家吃住在一起,白天黑夜连轴干。他们利用收集来的器材和库存材料,重点攻克容易开工的车间。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到12月中旬,烧碱、盐酸、漂白粉3个车间提前复工了。工厂冒烟了、50个隔膜食盐电解槽送电投产了、接触法合成炉点火了、第一批漂白粉生产出来了,大家欢呼雀跃,甭提多高兴了。工厂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为沈阳其它工厂的复工树立了榜样。


    变革

    当时,工厂的氯碱和汽缸油车间是重点车间。复工后,杨浚和大家一鼓作气,于1950年8月又自行设计建设了一座七层巴克曼式漂白粉塔,并于9月2日正式投产,淘汰了室式生产工艺,月产高达300吨,提高了质量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其后,又生产了氯苯和氯酸钾等国家急需的化工产品。





             新型合成

    汽 缸 油

    在重点抓好烧碱产品的同时,又侧重抓了汽缸油的生产。主要是解决汽缸油车间的质量问题。这个车间是日本人为了对抗美国石油封锁而建立的,采用合成法试制过热汽缸油,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质量也没过关。主要原因是残碳高,拉缸严重,使蒸汽机车的汽缸被拉伤报废。这种工艺大家从来没有学过,理论及配方上也不清楚,感到无从下手。杨浚深入车间,鼓励工程技术人员要相信自己、打破条条框框,他亲自与大家共同研究一起攻关,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反复分析实验,如原料蜡的多方选择、氯纯度的提高、缩聚工艺的条件、精制工艺条件的改进等,在1951年初终于生产出来了合格产品。并在机车上与苏联生产的6号汽缸油进行平行试验,结果证明沈化的产品优于苏联的6号汽缸油,被铁道部高度认可,确保了全国的铁路运输。当1960年苏联中断汽缸油供应时,因为有沈化的汽缸油产品,铁路运输没受到影响,沈化为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

         工厂复工急需大量的岗位工人和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管理人员。1949年2月,杨浚派副厂长李新为代表,到关内天津招聘人才。23岁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梁执恕和27岁的大学生刘益晓等几十名大学生及技术人员来到了沈化。杨浚很关心和爱护这些人才,根据他们的特点爱好安排合适的工作,多人担任了车间主任。杨浚是同济大学的,没毕业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是一个有很高革命觉悟的学者型管理者。在生产国家急需的化工产品的同时,还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化工人才,因此,他获得了东北工业部模范厂长的光荣称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安排工人做了一个旗杆,当天早晨在厂部广场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1951年春,组织派他到苏联深造,攻读化工工程,临行前和相爱的战友梁执恕结婚了。婚礼简朴热烈,是在当时厂党委的会议室里举行的,在一长条桌上面摆放了几盘带皮的花生瓜子,没有鞭炮、没有婚纱礼服、没有拍照纪念、20多个人聚在一起,由衷地祝福他们一生幸福。


    杨浚在沈化两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一是改变原来一班24小时制为8小时三班制,后来被化工行业普遍采用。二是统一了岗位操作法。三是建立岗位职责制和实施岗位工资。四是取消分厂由厂部直接领导车间。五是改善劳动条件和厂区环境。六是1951年7月23日,建立职工业余疗养所,定期组织工人疗养。

    当年6月16日和17日的东北日报连载了杨浚撰写的沈阳化工学习管理企业的初步经验的文章,在全国化工系统引起共鸣和掀起学习沈化管理经验的活动。

新闻本月